12月19日上午,中山海關、中山港海關聯(lián)合舉辦“媒體開放日”活動,來自中山廣播電視臺、中山日報社等媒體單位的記者們紛紛走進中山海關國門安全教育基地、中山港海關“青籬”國門生物安全教育基地,了解海關筑牢國門安全防線、守護國門生物安全的科技力量和執(zhí)法故事。
“口岸海關+實驗室專家”聯(lián)合監(jiān)測
有效防范有害生物入侵
“看這些樹皮,下面很容易藏匿蟲卵”“如果木材上有蟲洞,我們就很容易找到外來物種”……當天上午,中山港海關關員正在貨運碼頭對一批進口原木實施檢查,很快便從原木樹皮下和集裝箱中掉落的碎木塊內(nèi)“抓住”幾只昆蟲。
中山港海關監(jiān)管一科科長陳志勇介紹,海關關員有一整套專業(yè)的檢查工具,加上多年練就的“火眼金睛”,近5年來,中山港海關從進口木材中截獲了蜚蠊、蠅類等6種全國口岸首例病媒生物,在防范有害生物入侵國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
工程師對一只在口岸采集到的蟑螂樣本進行種類鑒定。記者 付陳陳 攝
沒過多久,位于中山海關技術中心的國家醫(yī)學媒介生物監(jiān)測重點實驗室便收到了剛在口岸截獲的輸入性病媒生物,此時工程師陳健正對一只在口岸采集到的蟑螂樣本進行種類鑒定?!皩τ诮孬@的病媒生物,首先是采用形態(tài)學鑒定方法來確定種類,但這一傳統(tǒng)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樣本的要求很高。想要快速精準完成物種鑒定,需要應用到DNA條形碼技術?!标惤〗榻B,每個物種都對應有一條獨特的DNA條形碼序列,這樣就能進行精準區(qū)分,這就是實驗室的“病媒生物及其攜帶細菌性病原體的分子鑒定關鍵技術研發(fā)”項目。
據(jù)悉,該項目曾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近年來已發(fā)現(xiàn)巨擬歪尾蠊、四川擬歪尾蠊、黑氈蠊、拉丁蠊屬蜚蠊新種等全球新物種4種,另外首次在國內(nèi)口岸截獲的病媒物種也多達16種。
工程師對在口岸送檢的蜚蠊樣本進行種類鑒定。記者 付陳陳 攝
依托“口岸海關+實驗室專家”現(xiàn)場聯(lián)合監(jiān)測模式,中山海關和中山港海關近兩年多次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專題報道,而兩個海關旗下各有1家以“維護國門生物安全”為主題的科普基地,作為推進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的平臺載體,致力于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營造全社會共治氛圍,以扎實成效助力全面筑牢國門生物安全防控屏障。
集科普、普法等功能于一體
兩大基地每年累計接待上萬人次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些外來物種標本,感覺太有趣了。”走進中山海關國門安全教育基地科普展館,櫥窗內(nèi)的各種標本令眾人驚嘆不已。展館內(nèi)還設置了生物安全法律法規(guī)解讀、病媒生物監(jiān)測、動植物檢驗檢疫、生物入侵等科普知識板塊,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國門安全知識。
海關工作人員帶領眾人參觀科普展館。記者 付陳陳 攝
“經(jīng)過20多年的沉淀,基地現(xiàn)已形成‘科普館+實物資源庫+國家重點實驗室’三位一體的科技科普體系?!敝猩胶jP技術中心副主任邱德義介紹,憑著過硬的技術實力,該基地在全國海關上百個科普基地中脫穎而出,成為今年海關總署評選的首批10個署級科普基地之一,“這在廣東也是獨一份的”。
與此同時,獲評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山港海關“青籬”國門生物安全教育基地,近年來成為了中山“研學”熱點,目前已經(jīng)建成“國門生物安全簡史”“青籬”標本館等8個展廳及“香山英杰”“世界之最植物”等22個室外展區(qū),展出各類實物標本1000余件,展示瀕危、香料等植物300余種,共3000余株。
中山港海關“青籬”志愿服務隊朱華霞介紹,基地設置了7條主題研學路線,大家可以了解國門生物安全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歷程,學習防范外來入侵物種知識,近距離觀察玳瑁、硨磲、白鷴等珍稀動植物標本,還可以在“蟲林法則”木材檢疫實訓展廳內(nèi)體驗木材檢查等海關業(yè)務場景。
木材檢疫實訓區(qū)。記者 付陳陳 攝
據(jù)了解,兩個基地都涵蓋了國門生物安全科普、普法、業(yè)務實訓、通識教育等功能,面向機關事業(yè)單位、外貿(mào)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科研院所、中小學校和廣大市民開展科普活動,每年累計接待上萬人次,同時依托基地開展“基地開放日”“實驗室開放日”“小記者進海關”等活動,推動國門生物安全“進校園”“進企業(yè)”“進社區(qū)”,全方位宣傳海關履職把關職能和普及國門生物安全知識,切實提升公眾保護國門生物安全的意識和行動自覺。
參加此次活動的媒體代表人員表示,這是一次新奇有趣的體驗,希望以后這樣的機會也能惠及更多社會群體,更好地提升大眾的國門安全意識,用實際行動維護國門安全。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曾淑花? ?三審 吳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