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態(tài) >> 正文  


做優(yōu)秀“企業(yè)公民”,我能!
———中國移動通信20周年系列報道·中山移動社會責任篇
來源于:中山商報


  [核心提示]

 一個有關中國移動的系列廣告這幾年頻頻出現在熒屏上,其主題詞只有兩個字:我能。廣告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告訴消費者,無論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中國的這個移動專家都能做到。
      倘若把問題倒過來:能夠建設一個責任型、貢獻型的企業(yè)嗎?中山移動會以自己的實踐肯定地回答:我能!
      中山移動人深刻地認識到,現代企業(yè)除了本來意義上的功能之外,做優(yōu)秀的“企業(yè)公民”,承擔企業(yè)社會責任,這既是成為優(yōu)秀企業(yè)的標準,也是一個企業(yè)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山移動從主觀上刻意要求自己主動并且有效地承擔起“企業(yè)公民”在推動社會進步、扶助弱勢群體、參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

助學支教  情真意切
   
      潘雪萍那天非常激動地說:“我是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這筆助學金的?!?潘雪萍是廣東藥學院中山校區(qū)醫(yī)藥管理系一年級學生,說這話的時間是去年4月。作為中山地區(qū)首批獲助的46名學生之一,她拿到了那筆“最需要”的助學金。而這些助學金是由中山移動提供的,追根溯源,這恰恰來自移動人的“企業(yè)社會責任”意識。
      應當說,還在誕生的初期,中山移動就開始關注教育,多方助學了。他們專門成立了全球通助學協會,短短幾年時間,全市就有110多位學子受到了助學協會的資助。
      動感地帶,是中國移動的一個著名品牌?!皠痈械貛ж毨W生千萬助學金”助學計劃這樣實施:動感地帶品牌客戶撥打愛心熱線13800200138,每次捐贈1元,然后用捐贈款資助貧困大學生,中山市獲得資助的學生先后達到115人。
      全力支持教育,是中山移動人實現企業(yè)社會責任,向社會多作貢獻的一種體現。多年來,他們先后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支持教育,履行“將經營成果與社會分享”的諾言。他們曾為中山教育創(chuàng)新獎勵基金舉行大型義賣和募捐;曾出資100多萬元慰問全市優(yōu)秀園?。辉鴧⑴c協辦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也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中山成功創(chuàng)建教育強市作出了巨大貢獻……
   
“親情匯款”彰顯責任感
   
      2006年8月30日舉行的“中山市社會信息化‘親情匯款’新聞發(fā)布會”宣布,由中山移動公司與中山市郵政部門聯合推出的“親情匯款”業(yè)務正式向全市鋪開。
      對中山全市近200萬外來務工人員來說,這可是一個好消息。因為每次匯款差不多都要長時間地排隊等候,真是一種難以忍受的體驗。中山移動聯手郵政部門推出“親情匯款”業(yè)務,外來務工人員只需要擁有一個中山移動的電話號碼,持本人身份證和一個中山范圍內的郵政儲蓄賬號,填寫“親情匯款”授權委托書后,就可獲得這項服務。
      后來,“親情匯款”并入老鄉(xiāng)網,中山移動又對這個系統進行了優(yōu)化升級,為“親情匯款”使用平臺增添了三大功能:一是新增現場體驗匯款功能模塊,增強郵政營業(yè)廳現場引導能力,讓廣大外來工消除疑慮,放心享受“親情匯款”帶來的安全、快捷;二是開通了業(yè)務賬號預激活功能和匯款限額自助修改功能,用戶使用起來更靈活,充分滿足了客戶的多層次需求;三是開發(fā)業(yè)務通用促銷模塊與突發(fā)性特殊性促銷模塊,方便在重大節(jié)假日開展專題促銷,增強深度營銷能力。同時,他們還增加了WAP接入方式,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方式辦理親情匯款業(yè)務,包括匯款辦理、匯款查詢、賬戶查詢等。
      “親情匯款”不僅解決了外來工的實際困難,體現了中山移動對外來工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注,同時也擴大了移動信息化的社會影響力,向社會各界展現了“移動信息專家”的企業(yè)形象,以推動信息化建設的方式積極響應中山市委、市政府建設“兩個宜居”城市的方針,關注民生、助建“和諧中山”。
   
為支持社會發(fā)展作貢獻
   
      中山移動一路的成長與發(fā)展,為 “和諧中山”、“平安中山”、“文化中山”建設留下一連串令人為之感動、為之鼓舞的印記。
      助力推進社會信息化。近年來,中山移動緊密結合中小企業(yè)需求、行業(yè)發(fā)展、新農村建設,不斷創(chuàng)新信息化項目和產品,拓展服務功能和領域,推動行業(yè)信息化水平、提升中小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建設社會化新農村,成為推動中山市社會信息化建設的主力軍。2005年6月開通“農訊通”服務;同年10月推動“農村信息化”工程,打造移動網絡“村通工程”,網絡覆蓋到全市各行政村;2006年3月開始,開展百鎮(zhèn)信息化巡回講座;同年11月28日打造出第一個“移動信息化示范村三角村”;同年12月8日舉行第一個大型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簽約儀式,引領近450家企業(yè)跨越數字化鴻溝;2007年,啟動“信息直通車提速工程”,建成20個信息化示范村,為其開通了“村務通”、“農信通”、“醫(yī)藥通”、鄉(xiāng)村短號集群網等業(yè)務;7月上旬,中山移動“村衛(wèi)生站信息化示范點”在橫欄鎮(zhèn)三沙村醫(yī)療衛(wèi)生站內正式啟用;8月至11月,開展6場大型信息化論壇、12場信息化推廣活動,并推出“5+1+N”信息化新模式,提升中小企業(yè)信息化覆蓋及應用水平,推動產業(yè)升級。
      “藝術節(jié)”、“名家講堂”、“服務文化交流”裝點文化名城。自2006年開始,中山移動公司首屆“藝術節(jié)”正式開演,兩年以來,眾多重量級的藝術家和演出團體相繼在“藝術節(jié)”上亮相,高水準、高定位、多層次、內容豐富的文藝演出贏得了廣大市民的贊譽;中山移動公司也表示,將在兩屆“藝術節(jié)”豐富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總結、不斷提升,讓“藝術節(jié)”成為中山的文化品牌,由此營造出更為濃厚的藝術氛圍,為中山文化名城的建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12月22日,著名學者張利《孫子兵法與營銷》的講座為2007年“全球通VIP俱樂部名家講堂”畫上句號,至此,中山移動從今年6月開始已推出了八場名家講堂;“名家講堂”與“藝術節(jié)”輝映,不僅給中山市民帶來了一場高端的思想盛宴,同時也為廣大市民搭建起中山商務人士交流的平臺,引領“名家講堂”特色的商務文化的形成。
      網絡建設、應急通信系統保障“平安中山”。2005年,中山移動建設了全省首個與市公安應急通信系統形成聯動的應急通信體系———中山市移動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大大增強了市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重大自然災害、群體性事件的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2006年,中山移動投入資金幾百萬元配備了三輛移動應急通信車,并組建一支32人組成的“應急通信中隊”,提高了應對突發(fā)事件、大型商業(yè)聚會、社會活動的預警和應急處理能力;2007年1月,中山移動承建中山市公共應急指揮平臺中的“社會治安視頻監(jiān)控系統”核心系統,輸出高端技術共同搭建公共突發(fā)事件的快速反應平臺,為助建“平安中山”積極貢獻力量。
   
打擊垃圾短信 
弘揚“紅段子”
   
        2005年10月21日的《中山日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中山移動與服務提供商、企業(yè)信息通、經銷商三大服務合作伙伴簽訂《誠信承諾書》、《信息安全責任書》及嚴格的考核管理辦法,營造誠信消費環(huán)境,嚴厲打擊垃圾短信。
      從此,中山人可以切實享受這樣的承諾:明確告知客戶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收費方式、收費標準、退訂方式和客戶服務方式,保證所有業(yè)務宣傳內容真實可靠且無歧義;嚴格遵循客戶自愿原則,杜絕強行定制、默認定制等不誠信行為,保證不向客戶發(fā)送與服務無關信息;保證提供符合通信運營商規(guī)范、符合客戶使用習慣的業(yè)務退訂方式和功能,實現無障礙退訂;保證服務質量,不擅自更改服務內容、資費標準、信息發(fā)送頻次;保證產品和服務內容健康、合法,保證產品和服務與向客戶宣傳的內容相一致;保存不少于六個月的客戶使用記錄,供客戶查詢等。
      當社會上一股“黃段子”逆流污染人們精神環(huán)境的時候,中山移動針鋒相對,推出主題為“攜手你我,讓希望代代相傳”的“紅段子”綠色環(huán)保系列活動,通過“紅段子”社區(qū)行、廠區(qū)行、中山老照片、環(huán)保嘉年華等多種形式,在中山營造濃厚的“紅段子”綠色環(huán)保氛圍,吸引廣大中山市民踴躍參與,共同守護美麗中山以及人們的精神家園。
      今年8月25日,中山移動人為萬科花園數千居民帶去了“紅段子”的環(huán)保新旋風。不少居民表示,移動公司能將大規(guī)模的環(huán)保公益活動開展得如此細致,真讓人佩服。他們說,通過與家人、鄰居,尤其是小孩一起創(chuàng)作、分享“環(huán)保金點子”,能帶動大家養(yǎng)成節(jié)約、環(huán)保的習慣,在左鄰右舍間形成環(huán)保、綠色的氛圍,共同營造一片清新、和諧的空間。

發(fā)布日期:2007年12月24日
 
打印本頁】【關閉窗口

《中山日報》報料熱線:13326901111 88881012 《中山商報》報料熱線:88211000 88881027 13450900000 公眾服務熱線:968800828
本網 管理員郵箱 | 網站技術熱線:(0760)88881015 | 傳真:(0760)88881010 | 技術及合作QQ:2726858727
粵ICP備05077135號  本站由 中山日報社 版權所有,未經本站書面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菊揪W絡實名:中山日報